讲座系列

摘要

饮食文化史——葡萄牙和西班牙甜食在亚洲的传播

饮食文化史——葡萄牙和西班牙甜食在亚洲的传播
冈美穗子 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副教授
 
    本次报告的目的是把文化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尝试考察文化史如何成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冈美穗子老师看来,饮食文化的传播是了解不同文化如何在多个国家间交流互动的明晰例证,她同时指出,本次讲座仅仅是对伊比利亚甜食如何在日本、泰国传播的有限考察,并不涵盖澳门地区。
讲座伊始,冈美穗子老师由日本最古老的烘焙屋——始自1624年的福砂屋入手,引出日本的“南蛮贸易”。实际上,“南蛮贸易”自日本中古时期就已存在,这里的“南蛮”主要指东南亚地区。16世纪后半段,有大量例证表明九州岛的一些领主已经与来自东南亚的使节建立了外交关系,商业贸易频繁。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使节都是中国人,然而还有一部分是葡萄牙人。从冈美穗子老师提供的图像资料可以看出,葡萄牙人搭乘中国船只与中国人、东南亚人一同来到日本,当时的日本人将其错认为东南亚人,因而冠以“南蛮”。而从16、17世纪日本进出口货物的变化情况来看,与葡萄牙人的大宗贸易直接影响了16世纪后半段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
讲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近代早期日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冈美穗子老师展示了17世纪早期日本绘制的世界地图,图例以长崎为中心,标明距离长崎的距离以及这些地区所能提供的商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16世纪的日本主要对中国、印度了解较多,而到了17世纪,日本人又是如何获得对于世界的正确认知呢?航行,朱印船贸易所到之处即是知识的来源。通过展示朱印船航行的目的地以及频次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葡萄牙贸易与朱印船贸易形成互补系统。
第三部分讨论到作为国际化港口的长崎与在贸易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的关系。几乎所有来自澳门的丝绸贸易都经由长崎的耶稣会分销,耶稣会习惯于直接收取现银,再通过代理人购买国外商品,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引导生活在长崎的商人入教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耶稣会在这些商业活动中牟取利益,也由此引发了1617年方济会对耶稣会种种行为的控诉。
由于耶稣会的传教活动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许可,他们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在1580年所制定的与政府交往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赠与政府的礼物主要有五种,其中第四种就是馒头、素面以及其他制作精美的食物;第五种则是某些特定种类的为大名所喜爱的“南蛮食物”,“南蛮甜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第四部分以卡斯蒂利亚(Kasutera)这类甜点为例,探讨其起源与流变。根据其命名方法以及江户时代烹饪书中的记载,判断此种甜点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西班牙的饼干(Biscocho),二是葡萄牙的松糕(Pao de lo)。作者同时提出两个疑问,如果起源是西班牙饼干的话,为什么会用Kasutera这一葡萄牙语词汇?若起源是葡萄牙松糕的话,又为何会称其为“西班牙蛋糕”呢?
通过翻检江户时期葡萄牙、西班牙的烹饪书以及日本的《长崎夜话草》可以发现,卡斯蒂利亚糕点的源头,可能出自葡萄牙多明戈·罗德里格斯烹饪书中所载的“Biscoito de la Reina”,意即“来自西班牙的皇后的饼干”(“ Biscuit of the Queen from Spain”)。“La Reina”指代来自西班牙并与葡萄牙皇室通婚的一位皇后,地位显赫,而她的出生地恰恰以制作甜点闻名,极有可能是这位皇后将西班牙甜品带入了葡萄牙。冈美穗子老师还介绍了其他种类的“南蛮甜品”,比如Fartees(一种形状类似于饺子的极甜的甜点)以及Queijadinha(一种奶酪点心)等等。“南蛮甜食”的共同特点就是多糖、多蛋黄,并且含有许多亚洲其他地区的原料。原本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古时期的日本人普遍认为吃肉和蛋是不洁的行为,但正是由于海上贸易往来,这种观念出现了松动与变化,“南蛮甜食”的流行既是例证之一,也同时加速了这种变化。
    最后部分则叙述此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作者通过住在长崎的葡萄牙人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的船运货物清单以及《元和航海记》等材料,认为日本逐渐成为出口面粉和饼干的大国。获得德川政府朱印船许可的葡萄牙商人以及朱印船上的葡萄牙船员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是“南蛮贸易”逐渐兴盛的表现。
冈美穗子老师在讲座最后还谈到泰国的“南蛮甜食”,比如Foy thong、Kanom farang kuti等,进一步延伸对“南蛮甜食”的讨论。不难发现,南蛮菜谱的传入对日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在肉、蛋、糖方面,这是研究不同国家文化互动非常有趣的个案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典型案例。
(杨瑞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2/07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