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的语义与语意
——以阿含经为中心
周春阳 (Bertram Dscho) 德国汉堡大学研究员
禅那,简称为禅,是佛教研究中一个相当古老的课题。同时也是整个佛教教义中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禅那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东亚文化中,这一概念的使用不仅超出了原有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实修法门的定义,甚至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本次报告所讨论的,乃是这一概念在早期佛教,具体来讲是以阿含经典为文本载体的教义系统中的语义与语意。这里的语义指的是语言性的普遍属性与既定概念,而语意则指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内在理路与宏观定位,包括宗教性的内涵,也包括叙事性与心理性的背景。
深入了解一个哲学概念或者宗教概念的出发点是词源。作为名词的梵文禅那一词由动词词形dhyā(√dhyai/dhī 观看,冥想)与后缀-ana-组成。关于禅那的词源有着不同的说法。除去印欧语言学中的一些关于细节的分歧之外,在传统的词源学中,也有异说。巴利传统中,人们从禅那的巴利语形式jhāna-出发,对其词源有两种说法。一种与上述梵语词源一致;另一种则认为来自另一个梵文词根√kṣi,意为毁灭。汉文的禅那一词为音译。意译作静虑。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禅那一词译自犍陀罗语。但是这一音译还有无法解释的地方。
禅那的语意要比它的语义更为複杂。在阿含经中,我们常常要面对一个概念的 Meaning (Sinn) 与Referent (Bedeutung) 的问题。阿含经中有关四禅的描述突出体现为四禅公式。四禅的分界在于寻(vitarka),伺(vicāra),喜(prīti), 樂(sukha),离(viveka),定(samādhi)等要素。四禅法门可能并非早期佛教中获得解脱的必由之路,可能存在不依禅那而得解脱的修行道。
禅那概念源自奥义书传统,而四禅体系本质上为佛教所独创。禅那的概念作为成形的名词形式最早见于唱赞奥义书,而在其它的奥义书中,这一概念也多次出现。禅那的概念当然也见诸帕檀迦利的瑜伽经,并且在瑜伽经中扮演着相当重要而与阿含禅那有着显著区别的角色。
就宗教性质而言,禅那总体上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以缘起学说为支撑的修行法门。在奥义书中,禅那最初意味着对神性的沉思。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神秘主义色彩有所淡化,取而代之的支柱是佛陀的解说学说,尤其是缘起法。有关禅那的源流与全貌,尚需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其它学科的支持,例如心理学、考古学和艺术史方面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