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象到印象: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笔下的中国图像
陈妤姝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
报告从不同角度探讨马戛尔尼使团对中国社会的图像记录,同时关注其与欧洲中国风图像历史之间的关系。在社会集体无意识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报告讨论了这些图像的制作过程及特定表达形式,探究当时英国在图像中反映的自我认识及如何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他者形象。
首先,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来访被作为一个完整得到历史事件来叙述,它牵扯到一系列的英国社会思潮以及中国和英国的外交关系。英国对中国长期的贸易逆差以及其与欧洲各国在亚洲的贸易竞赛都导致英国官方迫切想率先和清廷达成贸易协定。而之前中俄签订的尼布楚和恰克图条约又让英国人看到了这种贸易协定的可能性。同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已趋于稳定,此时正期望打开西藏市场,促成印度和西藏的长期贸易。种种理由都促成了乔治三世对清廷派出第一支官方使团。
着眼于使团的中国图像创作,报告简要介绍了这些图像的基本创作和收藏情况。除后世的研究文献之外,报告对使团成员和相关创作过中国图像的人物,以及他们分别在中国图像上的贡献都做了基本介绍,同时指出使团的中国图像创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并非偶发事件,而是英国在启蒙运动中搜集世界图像知识的一个缩影。这些图像现在散落世界各地,但其中大多数作品被收藏在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和耶鲁英国艺术中心。但仔细甄别能发现,不同馆藏之间保持着一定创作上的先后顺序。大英图书馆所藏大多属于现场写生稿,而大英博物馆便是在此基础上经过整理和再创作了。
接下来,报告重点叙述了使团之前欧洲“中国风”视觉元素的演变历史。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使团的作品多以实地写生为创作依据,但许多作品依然无法脱离“中国风”的程式化表达。英国学院派的绘画传统和当时基于风景画的picturesque审美对使团的创作影响巨大。虽然画的是中国的风土人情,但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构图中都能看出英国烙印。而使团所创作图像对之后欧洲的中国图像创作,尤其是版画,建筑装饰和照相术三方面,同样影响深远。
转换角度,报告从绘画题材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使团的作品。报告详细罗列了各类题材在总体作品中的比重,人物画和景物画所占并重最高,且带有人种志倾向。而宗教和刑罚题材与过往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外销画中的描绘有本质上的重点区别。这种不同所体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英国人对整个世界看法的变化。此外,一些常见却没有在使团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同样被提出。无论是动植物、室内装饰、还是商铺,都是作品中缺失的部分。它们作为不在场的在场,无论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省略,都值得被关注。
报告还探讨了使团图像的真实程度及一些失真之处。首先,与之前欧洲的中国图像相比,使团成员所绘的图像无论是在细节还是情景表现上都更显逼真。“中国风”多为欧洲人想象中天堂般的中国,而使团笔下的中国则将这种想象直接拉回人间世界。这些图像不仅真实反映了客观物象,更表现出清政府对使团的真实态度。虽然表面上清廷将英国人的来访阐述成一种朝贡体系下的远人来朝,但乾隆对于使团始终保持着警惕和防范的态度。然而,无法否认这些图像还保有一些失真的图像细节。报告对此及其创作原因做出了探讨。
最后,报告讨论了使团所创作中国图像的内在思维逻辑,重点阐述了使团如何将中国在图像中塑造成他者形象,以及英国在这些图像中的自我意识反映。在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乃至存在感本身并无法依赖于自身的表达,而是全仰仗欧洲人怎样描述。在伴随着殖民的进程,英国人对欧洲大陆的旅行热情由近及远,逐渐延展到了整个地球。对于整个世界的图像搜集的热情展示了英国对于外界世界的观察力,也激起了随之而来的占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