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镇墓兽与白泽神兽
许全胜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战国楚墓常出土一种漆器,其形制一般具有方形底座,座上立怪兽头,头部插有鹿角,学界多称之为镇墓兽。关于此器物的功用,长期以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报告对这类常见的随葬器物重新进行梳理考证,并结合古动物学的研究成果,对古籍中的白泽神兽给予新的解释,以期深化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认识。
报告首先回顾了楚式镇墓兽的出土情况、时代与地理分布、演变规律等,并指出其与汉晋六朝隋唐时期镇墓兽的区别与联系。接着从河南淅川和尚岭二号墓出土鹿角铜器座铭文入手,综述了目前学术界诸家对器铭“且埶”一词的各种解释,并从古文献学角度分析此二字可读为“沮麋”或“菹麋”。
接着,报告结合生物学研究和古文献记载,指出鹿科动物有周期性解角的特点,随葬鹿角寓意生命之周而复始。麋鹿古称“泽兽”,是群居性动物,其鹿角用于格斗与防御,古书有“万麋倾角,猛虎含牙”之说,故镇墓兽之鹿角也蕴含抵御鬼怪侵袭的象征意义。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野生麋鹿在全新世广泛分布今江苏沿海、长江三角洲等地带,这与古书记载黄帝东巡“于海滨得白泽神兽”的神话传说相合,反映出远古历史的真实一面。王国维《古史新证》所谓“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于此可增一例证。报告还指出古书及敦煌写卷所谓“白泽”原实为白泽兽之省称,亦即白色麋鹿。古人重视白色动物,以为灵异,常用来贡献、祭祀与辟邪。
前人研究表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所出镇墓兽即该墓出土楚简遣册中“乐人之器”中之“土蝼”,此名又见於《山海经》。报告据此进一步结合《山海经》的相关记载,考证了遣册中“土蝼”一词前之修饰语,指出它与《山海经》中司昆仑之丘帝之下都的人面虎身的开明兽有关。“土蝼”当是用以表示老虎的一个古语词,可能非汉语词汇,而是藏缅语词。前人所云“虽缪悠缘饰之书如《山海经》、《楚辞•天问》……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确实性”,于此又可增一例证。
报告最后结合湖北襄阳余岗楚墓出土的几种不同样式的镇墓兽分析阐明,常见楚镇墓兽的本名可能即长台关遣策所记之“土蝼”,而那些仅有鹿角、器座而不带兽面(或人面)器身如长台关楚墓出土之双鹿角器者,其本名可能就是和尚岭鹿角铜器座铭文之“且埶(菹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