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早期藏文《大藏经》版本考述

早期藏文《大藏经》版本考述
西热桑布  
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藏学学者来说,要想很好地研究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就不能不重视和研究藏族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总汇——《甘珠尔》和《丹珠尔》,即藏文《大藏经》。《大藏经》内容极其丰富,里面不仅有藏传佛教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经典,而且还有很多哲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医学、工艺、建筑等非宗教方面的典籍。
《甘珠尔》即佛语部、正藏,分为显宗部和密宗部;《丹珠尔》即论疏部、副藏,分为内明和外明两部。要使《甘、丹珠尔》在藏学领域乃至在古代东方文化领域发挥其珍贵而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它本身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有所研究和了解。
一般来讲,对西藏《大藏经》的研究是从吐蕃时期开始的,在后弘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一直盛行至近现代。特别是自从“丽江版”和“纳塘刻版”《大藏经》(刊刻本)出现之后,《大藏经》的研究更是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研究《大藏经》的学者,取得了重大而突破性的成就。然而,这一时期《大藏经》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纳塘手抄版《大藏经》等虽然在国内外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或考释,但因缺乏对原始资料的深入了解,很多学者并未能做出比较全面、正确的考证,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出现误读。而《蔡巴丹珠尔》等部分珍贵的资料,也从未有人提及。
目前而言,《大藏经》刊刻本出现之前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少,很多方面甚至是空白。因此,本次讲座重点放在研究刊刻版出现之前(即公元1410年以前)的手抄本《甘、丹珠尔》的研究,试图弥补西藏早期《甘、丹珠尔》发展历史研究上的严重不足。
《甘、丹珠尔》的最初阶段是在吐蕃时期,当时出现了《甘、丹珠尔》的雏形——《喇蚌经》。《喇蚌经》是吐蕃晚期公元740年至842年一百多年间王室内供奉的佛教经典,是《十万般若经》之专用名称,为赞普所御用。 据文献目录记载,吐蕃鼎盛时期的赤松德赞曾专门请人书写《喇蚌蓝经》和《喇蚌红经》并供奉于宫中,被后来几位赞普所供奉。据记载吐蕃时期共有十二部《喇蚌经》。然而,达摩赞普的灭佛以及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世人对《喇蚌经》传世的情况知之甚少。西藏的分治时期是《甘、丹珠尔》的过渡阶段,当时出现了经典的新译本,并产生了诸多教派,盛行《朵芒》、 《松蚌》、《聚蚌》等各种集成。萨迦之后则为《甘、丹珠尔》的形成时期,主要有纳堂《大藏经》、蔡巴《大藏经》、夏鲁系《大藏经》、江孜“天邦嘛”等手抄本,以及刻本大藏经永乐版(1410)和丽江版(1621)等。
 
 
(韩艺丹  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2/05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