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梵僧施护与其《广释菩提心论》的译本

梵僧施护与其《广释菩提心论》的译本
 
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意大利那波利东方大学研究员
 
讲座伊始,毕罗博士首先回顾了施护来宋前后中国佛教的背景情况,尤其是关涉到译经事业的诸多重要历史背景。包括宋僧赞宁所谓“一百五十许岁”的译经事业中断,以宋太宗设立译经院(后名“传法院”)为始的复兴,及日称入灭以后的没落,译经的人员组成等等,毕罗博士也介绍了学界对于唐宋译经之比较的研究。
作为宋代重要的译经家,施护于公元980入华抵京,直至1018年入灭,译经共115部,达255卷,其译经的质量在宋代是位居翘楚的。毕罗博士介绍,关于施护生平的文献记载主要还是见于汉文材料,他从此出发还原施护的生平。
毕罗博士首先回顾了关于施护梵文名字还原的争议,并且依据《宋高僧传》、《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宋会要辑稿》等材料还原了施护生平的诸多细节,如他对汉语的学习掌握、与同样来华的印僧天息灾的兄弟关系、抵京的路程、来华因缘、在宋事业等。此外,他对比了《宋会要辑稿》与《景佑新修法宝录》对于施护卒年记载的冲突,一个更好的解读是将后者“是月二十六日以趣寂闻”中的趣寂理解为沉疴将尽,而非去世。尽管目前为止的文献中我们尚未发现施护生年,但根据他开始研究印度经籍始自15岁,以及入华时的语言水平,可以预计可以推测他入灭时已逾六十,他的生年大概在公元950年前后。
施护把莲华戒(*Kamalaśïla,约8世纪下半夜)佛教名著《修习次第论》(Bhāvanākrama)译成汉文。与梵文原文和藏文的译文所不同的是施护并没有把《修习次第论》三篇全翻译成汉文而只选译第一篇,并且把原文的提名《修习次第论》改成《广释菩提心论》,显然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梵文本的内容。众人皆知,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史并不採取直译的方法,而是考虑到如何把原文与汉土本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施护的翻译工作亦然不例外。毕罗博士详细介绍了自戴密微起学界对于《广释菩提心论》汉名与原题差异的研究,以及《广释菩提心论》的版本问题。参考《法宝录》,我们可以梳理出《广》论的大概,从其内容选取与分段中见到施护对汉地文化的适应。
 
(李裕晨 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2/05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