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古代东亚都城的理念

古代东亚都城的理念
佐川英治
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副教授
 
  作为日本平城京、渤海上京设计的范本,唐代长安城与中国传统都城的形象截然不同。那么唐长安城的都城设计起源于何处,具有何种意义?日本平城京为何吸收了它的设计?本次讲座将从都城的视角论述唐王朝与东亚世界的关系。 
    首先对学术史的回顾,展示了北周长安城、北魏都城、大兴城、长安城、日本的平城京的城图设计规划与布局,指出北魏都城、大兴城、长安城一脉相承的设计,特别指出长安城与平城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在于长和宽的不同。
接着将日本都城的变迁史可分为历代迁都期,王都形成期,整备条坊的都城制时期,经历了从不固定到固定,而藤原京到平城京的迁都是日本史上首次从都城到都城的迁都,进而着重对藤原京和平城京之间的联系作了更为细致的解释。藤原京的设计,除了模仿了模仿了长安城的设计,也受到了北魏洛阳城和北齐邺城的影响。藤原京的规模超过了平城京,考古证实其是日本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中央设置宫殿的设计可能参考了《周礼·考工记》。
在六世纪到七世纪东亚的都城,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中国经历了北魏洛阳城到隋大兴城,再到唐长安城的传承变化,日本则经历了藤原京到平城京的转化,同时朝鲜半岛出现了新罗王京。六七世纪东亚的都城的渊源应该呈现这样的顺序,北魏的洛阳城-隋朝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日本的平城京;梁代的建康城-新罗王京-日本藤原京。
日本在七世纪初开始与这种中国式文化相遇,八世纪之后,唐长安无疑成为四海归向之都,日本开始认为“唐文化”即为“中国文化”,走上了“唐化”即“中国化”之路。而藤原京的向平城京的迁都正是为了实现这一转化。
自三世纪到七世纪,汉文化逐渐被周边世界接受,逐渐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东亚世界呈现这样一个脉络:在二三世纪,形成巨大张力的汉文化逐渐向北方的游牧社会和南方的江南社会渗透,并逐渐影响到朝鲜半岛,并由本土,同时对日本产生影响力。六世纪,中国文化在南朝的中国文化与北方的中国文化的交融之中向外扩散,其中南朝、北朝的中国文化直接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到了日本,而远离大陆的日本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南朝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七世纪,强大的隋唐文化向外扩展,在朝鲜半岛形成了朝鲜的中国文化,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中国文化,其中朝鲜半岛因为地理因素的关系,又对日本产生了影响。
 
(张哲  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2/05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