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存想,与造物游”
——叙事性图画的序号、文字和宗教默想
曲 艺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
1637年,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在福建晋江出版了介绍耶稣生平故事的书籍——《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它是西方人第一次用木版画插图向中国人介绍耶稣生平的书籍。《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以1593年耶稣会士纳达尔Jerónimo Nadal (1507–1580)在安特卫普出版的《福音故事图集》(Evangelica historiae imagines)为范本。《福音故事图像》中的153幅铜版画表现了新约圣经四福音故事,用以帮助欧洲天主教徒的宗教默想。《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完整的《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一书中包含58幅木版画,让其成为中国传教史上最大的木刻工程。除了前两幅插图:“耶路撒冷地图”、“救世主的图像”,和最后一副插图:“耶稣被钉十字架”,《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完全模仿《福音故事图集》的构图,即每页插图分為三部分,上方为标题,中间的大部分是画面,画面下方是描述画面的文字。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福音故事图像》画面上用A, B, C, D等字母标示阅读同一画面不同场景的序号,下方拉丁文字部分则由这些字母引导,用以解释画面相对应的场景。文字说明中的字母与插图中的字母相对应,用以帮助读者理解图中不同人物、场景和事件的时间顺序。阅读《福音故事图像》的时候,可以根据最上方的文字了解故事主题及相关背景,再根据下方的注解观察中间的图像,由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来体验《圣经》故事,并发挥想象,再默想中将自身放置到基督救恩的历史中。《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则用甲、乙、丙、丁等天干汉字代替字母的功能。
根据德国艺术史家魏茨曼Weitzmann对叙事性图像的定义和分类,《经解》和《福音故事图像》的插图采用了欧洲叙事性插图的连续性构图方式(continuous composition),通过在同一幅画面中构建不同地理位置(compositio loci)而建立起连续性构图的叙事方式,并且用序号标明图像的阅读顺序。
通过对比耶稣会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含有插图的书籍——《诵念珠规程》,本文首先分析《天主降生出像经解》的叙事性图像特征;文章第二、三部分厘清了中国叙事性图像的构图特点,并梳理西方宗教和科学图像中用字母标示连续性构图的传统;在文章第四部分,作者论述了耶稣会用地理构建的方式帮助信徒创建默想活动的传统;第五部分作者指出中国默想图像的构图特点;文章接下来指出,直到17世纪耶稣会到达中国以后,用序号标示图像阅读顺序的连续性构图的叙事性图像中才在中国出现。序号不仅出现在《经解》这样的宗教书籍插图中,也频繁出现在解释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书籍插图中。本文最后旨在说明,欧洲叙事性书籍插图的连续性构图源于宗教图像,地理构建的方式(compositio loci)和宗教默想关系密切;《经解》采用西方版画的连续性的场景构图叙事,这些插图不仅具有描绘耶稣生平故事的功能,同时也接受了西方宗教书籍插图指导信徒宗教默想的功能。
(曲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