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内外: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的艺术史与历史语境
薛磊 俄勒冈州立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是目前相对比较公认的宋代绘画,被认为反映了李公麟白描的主要面貌,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此次小型学术研究会也吸引了来自本校和上海其他高校中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同学。本次研究会的主讲者薛磊是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以《瘗鹤铭》为题,讨论南朝书法和中国书法的碑帖传统,以及《瘗鹤铭》在后世的流传、叙述、模仿。本次讲座转入绘画领域,以薛磊老师的话说是出于巧合,但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问题。
讲座伊始,薛磊老师即以自己中文系古典文献的出身,自嘲是文字型学者,难以真正进入艺术史的领域,他说绘画自有一套符号系统,它与文学、文献、文字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进入正题,薛磊博士首先简要的回顾了一下《后赤壁赋图卷》的收藏史和出版史,然后对照苏轼《后赤壁赋》文本,一段一段带领大家细致阅读画面信息。他发现,《后赤壁赋图卷》是极其忠实的按照文本内容描绘的,但同时也绘有文赋中没有的内容,但画家应该是非常熟悉苏轼的生活的,因为这些多出的内容来自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其他诗文,比如临皋亭的马厩、拍岸的惊涛、鹄鸟等等。此外,画中的诸多表现方式,都令人联想到传为李公麟的另外两幅作品——《山庄图卷》和《陶渊明归隐图卷》,又根据画上的骑缝印章,将三幅画都指向了同一个人,骑缝印的主人、宋徽宗内廷的大太监梁师成。在此,薛磊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后赤壁赋图卷》是乔仲常在梁师成的授意下画的,而且画的是一件纪念性的肖像作品,而不是单纯表达自我认同的文人画。
《后赤壁赋图卷》和南宋、元代绘画中的苏东坡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面貌特征,或是从此沿袭,可称“真容”;而画卷前后两次描绘的临皋亭中树石不同位置的对比,说明画家在极力强调树石的存在,强调场景的真实,可称“真景”。这种纪念性除了画苏东坡的“真容”、赤壁的“真景”,薛老师还发现了与传为苏东坡所画《枯木怪石图》笔法相类的“真迹”。为了佐证拥有“真容”、“真景”、“真迹”的纪念性绘画这一猜想,薛磊老师找出了《宋史·梁师成传》中的证据,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向宋徽宗上诉苏轼“何罪之有?”。薛磊猜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的创作,与卷后赵令畤等人的题跋场合,可能反映了宣和五年(1123)立赵桓(宋钦宗)为太子之际的某些隐秘的政治事件。在此基础上,薛磊博士提出了更为大胆的猜测,第一次画临皋亭门房中的人物是梁师成,在《陶渊明归隐图卷》中相类似的情节表现,而《归去来兮辞》明确指出了“稚子候门”。
虽然薛磊博士的诸多猜想仍然缺乏充足的证据尤其是文献证据的支撑,但他一下子为大家打开了开阔的思路,并在演讲结束后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会师生补充了许多可能的证据和新的猜想,同时将焦点重新引入到了画作的真伪问题,对此,薛磊回答认为我们虽然不能忽略传世作品的真伪问题,但也应该在对真伪有一定判断的基础上研究更为深入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围绕真伪问题而停滞不前。总之,薛磊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一次十分生动和详尽的“视觉阅读”课。
(范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