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从印度到中国的四臂像

 从印度到中国的四臂像

严耀中  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当神被人格化后,如何在其造像上同时表现出他的人格和神性,成了宗教偶像崇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着“四臂”的人体是宗教造像表现出神性化的起点之一。
 
   四臂像在印度的出现要远比中国早,印度塑造四臂神像之思想渊源表现于《吠陀》时代,据说特别长的手臂,在印度教里早就被当作出身高贵的标志。因为臂是力量藉以使用的直观形象,而产生三首四臂的形象源自于复杂的次序观念,四臂用来指示不同的空间方向,而多面则是为表明经典里据信神所具有的支配力。如《商枳罗奥义书》说大梵“神主四手臂,肢体西充乐”。四臂像见诸于印度史诗的叙述中,预示着湿婆诸神的四臂像在印度教万神殿里出现,带着飘带旋转舞蹈的湿婆四臂塑像有着明显的重大含义,所以必然成为非常熟悉的崇拜偶像。此后像之臂数就成了表示某种神力的标志符号,而四臂是其基础。
 
   佛教甚至到了大乘时代的前期,还是比较重视对现象之本质的关注,而不大在乎现象本身变化的结果,对佛像的礼敬也主要出于崇拜,所以难以见到四臂的佛像。佛教中出现多臂多首像是在波罗王朝,主要是有四臂或多臂的观音,执持也是各种各样。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叶,由无著(Asanga)为代表的密教教派在北印度创建后,第一个引进的观自在菩萨(Avalokite)的形象就以四臂替代先前的双臂。因为密教受到婆罗门教的重大影响,更不用说印度密教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属于婆罗门教,作为对显示神性和推重神力的观念之承袭,在密教的崇拜对象中充斥着多臂像。其中,四臂像同样是这些多臂像的基础造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发现的四臂像里不仅有佛教的,而且还有婆罗门教的,或是两者纠结难分。若据张元林统计,出自于敦煌的四臂摩醯首罗有三例,而总共十一例的“和阗摩醯首罗像是清一色的三头四臂式”。在中国的祆教和道教中也有四臂神像出现,如敦煌文书P·4518画中被纳入祆教的粟特神祇的四臂神娜娜(Nana)当亦属于此范围中。
 
   中国的四臂像总的来说数量不多,有着四臂的神祇层次不高,尤其在汉传统文化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有着人本主义的传统,神祇人格化是主流,包括在造像艺术上的完全人形化。所以假如没有成熟的传说为基础,具有四臂的异形像就难以被普遍接受,甚至会被认为是妖形。从表现神通的角度来看,由于“四”这个数和“多”的概念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若要以臂之多显示神格,那么六臂、八臂、甚至千臂似乎在形象上更具有神力。所以后来千手千眼观音像成了在中国流传最广泛的多臂像。

发布时间: 2015/11/1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