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朝·明使行往来和朝·清使行往来的比较

 朝·明使行往来和朝·清使行往来的比较

丘凡真  首尔大学文学院东洋史学科副教授


   朝鲜王朝(1392-1910年)对中国的外交,一般称为“事大”外交,朝鲜王朝的“事大”外交,从1392年到1894年的五百多年间,始终没有间断过,唯一的变化是1637年“丙子胡乱”以后,朝鲜王朝“事大”外交的对象,从明朝转变成了清朝。以往的研究,特别是韩国学者的研究,对于朝鲜“事大”外交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认为朝鲜王朝的对清外交是对明外交的延续,而事实上,朝-明使行往来与朝-清使行往来,从朝鲜王朝和中国两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别,大致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的认识不同。对于明朝,朝鲜承认其正统性,称其为“天朝”、“上国”,而对清朝则不然,直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朝鲜的主流观念都认为清朝是“夷狄”、“胡”,这一点到了朝鲜正祖年间以后才有了新的变化。
 
   二是朝鲜派遣定期使行的次数和时间不同。朝鲜的对明定期使行基本上一直保持“一年三贡”(正朝或冬至行、圣节行和千秋行),而对清定期使行方面,除崇德年间为“一年四贡”(正朝行、冬至行、圣节行和千秋行)外,清朝入关以后改“一年四贡”为“正朝行并贡”,即一年入贡一次。
 
   三是朝鲜派往清朝的使行中出现一些“特殊”使行的情况,因为定期使行次数减少为一年一次,故清代出现了一些定期使行之外的特殊使行,其中最主要的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进贺圣节”特使。此外,特殊使行还有“问安行”(清帝往盛京沈阳谒陵时朝鲜派往沈阳的使行)、“参覈行”(朝鲜派使臣前往沈阳、凤凰城等地会查犯越事件)和“历行”(朝鲜每年派使前往北京领受时宪历)等。
 
   四是明、清两朝接待朝鲜使臣的方式的不同。明、清两朝接待朝鲜使臣的定例是两次筵宴(在礼部举行的“下马宴”、在馆所举行的“上马宴”)和对朝鲜使臣的颁赏。而清代接待朝鲜使臣除了定例之外,又有新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朝鲜使臣获准参加御宴和面见皇帝,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后几乎形成了惯例。
 
   五是明、清两朝派往朝鲜的敕使人选身份的不同。明朝派往朝鲜的敕使的身份一般是太监和五到七品的中下级文官,而清朝派往朝鲜的敕使,只派旗人官员,不派汉人官员,且品阶也相对更高,一般是一到三品的官员。
 
   从明清两朝朝鲜使行的差异中可以发现,在清朝的对外事务中,是将朝鲜作为外属各国中地位最特殊的对象来看的,其重要性可以说远在琉球、安南等之上,而几乎和内属的蒙古等同。从清朝的立场来看,这一方面当然要归因于朝鲜之于清朝的政治、军事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清朝认为朝鲜并非其从明朝继承的藩属国,而是其在入关前就奠立了朝贡关系有一定的关联。

发布时间: 2015/11/1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