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葡萄牙中国学研究之路:过去、现状与未来

 葡萄牙中国学研究之路:过去、现状与未来

 
罗汇(Rui O. Lopes)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美术系博士后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起,葡萄牙人开始了漫长的航海旅行,开创了航海大发现的时代。我们在讨论葡萄牙对中国学研究的贡献时,不能忽略“东方”和“印度”两个关键词,它们除将亚洲看作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界以外广袤的地理大陆之外,有时也用以指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葡萄牙在亚洲的历史影响深远,对亚洲的记载多为整体概观性的描述,少有对单个国家情况的条分缕析,文献资料也因研究者兴趣不同而各有侧重。首位游历亚洲的葡萄牙人皮莱资(Tomé Pires),在其《东方简志》(Summa Oriental, 1515)《大中国志》(1642)等著述中对当地的风物、教化、宗教、商贸等做了详细记述。此外还有寄往里斯本的大量信件,包括葡属印度贸易、政治、军事行动等方面的机密文件和传教士的信件往来。这些文献资料包含对中国的重要信息的精确记载,涉及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港口、庙宇、服饰、国画及书法艺术。一些作者还在著述中加入了自身对中国艺术、哲学、宗教、科学及常识的批判性思考。当代著名汉学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葡萄牙侵占澳门,开启了葡萄牙近代汉学研究的帷幕。旅居澳门的葡萄牙人开始了解中华文明,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中国因此进入欧洲普通民众的视野。在过去数十年中,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葡政府开始致力于葡萄牙海外历史研究的发展,并于1983年创立了葡萄牙海外发现纪念委员会,聚焦葡萄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同时关注葡中双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1988年成立的东方基金会,致力于促进葡萄牙和澳门地区间的文化、教育、艺术、科技及慈善活动的开展。
葡萄牙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
 
  1999年澳门回归后又出现了多家机构,如在里斯本设立的澳门办事处致力于澳门地区及中国大陆文化的推广,促进两国在文化、外交及贸易方面的交流。与东方基金会类似的其他机构,如乔治·欧维士基金会(Jorge Álvares Foundation)和澳门之家基金会(Casa de Macau Foundation)的创立同样有利于两国间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除这些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外,还有不少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中国学研究。其中包括葡萄牙汉学研究所(Instituto Português de Sinologia)和“中国瞭望台”(Observatório da China)。
 
  葡萄牙国内对亚洲研究,特别是中国学研究产生的极大兴趣,这主要得益于两国间联系的历史渊源。葡萄牙档案馆内藏有海量资料,其中包括大量历史记录、传教士的信件往来、商人的贸易报告等。此外,葡萄牙国家图书馆、东方博物馆文献中心、澳门科技文化中心的文献部、阿儒达图书馆(Ajuda Library)、海外历史档案馆、国立东波塔档案馆(Torre do Tombo National Archives)、科学院图书馆及地理学会图书馆等也提供了主要的图书资源。(陈宁阳  译)

发布时间: 2015/11/1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