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云南的形成 (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云南的形成

(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

杨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什么时候有了“云南”?菲兹吉尔德(C. P. Fitzgerald)指出,云南可以看做是中华帝国(或者说古代中国)对于非中国区域以及非汉人族群进行扩张和兼并的模式或极限。这种观点沿用了从中心看边缘的角度,单方面强调了中原王朝对所谓边疆地区和族群的经营,忽视了边疆本身的活力以及非中国因素的作用,呼应中国中心论,因而有着内在的缺陷和盲点。换句话说,除非把云南长时段的变迁放到一个全球的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范围内,否则,云南如何融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无法得到全面的理解。

从地理位置上看,被东南亚、东亚包裹的云南,更依附于东南亚大陆。历史上“云南”这个词不过是中原强加于当地的发明,明代以前当地的土著居民从来没有一个和“云南”相联系的自我地方认同。汉代的时候,中央政权用“云南”指一个县,后来是一个郡,而后是朝贡语言下的非汉人政权,最后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省。在后蒙古时代,中央行政管辖的设置和加强,汉族移民的浪潮,汉族文化风俗的移植,土著居民的反抗、借鉴和交流等因素,导致了云南意识的形成,当地的居民精英在明代中期开始称自己为云南人。

因此,云南这个词的根源和变迁是和云南这个地区的变迁紧密联系的。云南以前是中国的吗?云南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什么时候有了云南?这些是我们理解云南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关键问题。笔者反对把云南看作是一个僵化、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把云南看作是一个有许多角色角逐的边疆过程,以此来验证和揭示中国是一个历史过程。

为克服地区研究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应采用全球视角,即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也就是跨边界的角度。这个边界,不仅仅指的是地区地理上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人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地区之间的边疆界线,以及学科之间的界限。因此,全球视角不仅要求我们突破地区研究的局限,也要求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对于南方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证实了云南在跨地区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南方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大陆的南部海岸始,延伸至西藏高原的北端,和北方的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互相交汇。这三条丝绸之路,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了亚欧大陆的交通网。

  与此类似,全球互动也推动了中国对云南的经济融合。明清之际中国的铜钱取代云南的贝币,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同样,日本控制铜的出口迫使清王朝开发铜矿,在刚刚被征服的边疆省份开矿无疑是一个不得已的冒险措施。在这个意义上,云南的经济转向,和它的军事臣服一样,凸现了全球因素对地方历史发展轨迹的作用。因此,现代云南的形成无法仅仅在中国这个范畴内进行解释。全球的互动影响了云南两千多年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5/11/1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