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从“教化”到“教育”、“宗教”:从“教”看日本的近代化

 从“教化”到“教育”、“宗教”:从“教”看日本的近代化

钟以江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副教授


   本文通过“教”这个字来讨论江户时代(亦叫近世,1600-1867)的“世俗化”过程,同时追踪代表世俗化的“教”,怎样为明治时期的近代化(知识形成和制度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本土(local)话语渠道。
 
   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后,以“法”、“道”、“学”、“教”等名词来表达的广义上的“知识”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宗教学者末木文美士所称的“近世之世俗化”或“现世化”的过程中,日本中世以密传为主要方式传播的知识,转而被视为可被社会民众共有的东西。以此为基础,逐渐产生了通过“教”参与国家权力、扮演政治角色的考虑。
 
   宽政时期(1789-1801)是政治与学问、教育之间关系的形成期。在宽政异学禁中,正学派和折衷派围绕是否独尊朱子学展开论争,但两派对“教”的价值即其社会政治实用性的看法却是共通的,也都认可复数的知识共存的可能性。折衷派推崇的知识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什么不被正学派所认可,正学派为什么要对“教”进行正、异之区分?这是否体现了从事实上的(de facto)权力到正当化了的(de jure)权力的一种转变?
 
   后期水户学则代表了一种在新的国际政治条件下的新的谈论“教”的方法。俄国的到来给19世纪初期的敏感的日本人带来极大的危机感,对水户儒学者们来说,这个危机最大的因素是基督教。他们开始认为形成正确的内心(民心)需要积极地实施教化,而寻求政治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则使他们把儒教价值与天皇合并起来。这种基于新的“教”话语的政治理论成为明治建国的主要理论来源,“教”成为以“祭政教一致”口号为建国原则的早期明治政府在建设国家制度时的基本语汇。
 
   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和教育勅语规定了近代日本国家的基本框架。“宗教”和作为国家行为、为国家服务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此框架中被确定下来。政教分离原则在形式上是实现了,但就像“教育”和“宗教”两个词里都含有“教”所显示的,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反而形成了某种矛盾关系。直到日本在战后被认为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主义国家时,这种矛盾也没有消失。
 

发布时间: 2015/11/1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