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藏文《善恶因果经》对勘琐议:敦煌藏译汉传佛典整理与研究释例

藏文《善恶因果经》对勘琐议:敦煌藏译汉传佛典整理与研究释例

任小波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讲师

  汉传佛教中著名的疑伪经《善恶因果经》,涵纳了中古时期世态万象的丰富场景和鲜活语料,乃系中国佛教世俗化和大众化的典型文本。敦煌学者(李正宇/方广锠教授)从不同角度出发,更将这类疑伪佛典的流行和实践称作“世俗佛教”或“信仰性佛教”,以此区别于所谓“正统佛教”或“义理性佛教”。作为劝善类疑伪经的代表,此经以“轮回转世”、“因果业报”之说化导信众行善止恶,反映了印度佛教与汉地传统(业感缘起/天道报应)的思想调和。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对待正经和伪经在态度上无所轻重、兼取并用。《善恶因果经》的敦煌汉文写本,目前统计已达54件之多,颇可映射其所宣说的因果观念的流行之广和影响之巨。

  公元8至9世纪之间,或经吐蕃译师琛·释迦光(mChims Śākya ’od)之手,《善恶因果经》于吐蕃本土(拉萨/桑耶)被首次被译为藏文,此即《甘珠尔》(bKa’ ’gyur)所收DK 355(≒PK 1024)号dGe ba dang mi dge ba’i las kyi rnam par smin pa bstan pa’i mdo,译言“佛说善不善业报经”。及至9世纪前半叶,复经吐蕃译师管·法成(’Gos Chos grub)之手,此经于敦煌一带被重新译为藏文,亦即DK 354(≒PK 1023 / ≒TK 217)号’Phags pa legs nyes kyi rgyu dang ’bras bu bstan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译言“佛说善恶因果大乘经”。此经的敦煌藏文写本,目前统计已知5件残本,即系ITJ 220、ITJ 221、ITJ 298、ITJ 335.2、ITJ 335.3号,经考均属于管·法成译品的范畴。藏译《善恶因果经》如上两种,实际均是出自同一汉文文本系统。西藏译师对于具有鲜明汉地文化背景的语词的翻译实例,颇有助于管窥和诠解吐蕃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善恶因果经》的汉藏对勘,已可约略窥知管·法成的后出译本,或曾参用过琛·释迦光的早先译本。尤其敦煌ITJ 687号《业报要说》(* Las kyi ’bras bu mdo tsam du bstan pa),作为管·法成所造论述“八戒”(bslab pa’i gzhi brgyad)学说和“业报”(las kyi ’bras bu)思想的佛学纲要(论释/要义),本意或即是供敦煌一带操藏语的汉人(Tibetophone Chinese)所用,然其语词用例竟有不容忽视的介乎DK 355、DK 354号之间的文本特征,更可为琛·释迦光、管·法成两种译本的年次先后问题提供可贵的语文学支撑。此外《业报要说》后半部分中的七言偈颂,竟与敦煌PT 98号巴宰相(’Ba’ Tse syong)福寿法事写经题记中的回向愿文近乎如出一辙。这种中古时期颇为流行的基于某种“文范”的段落组装现象,表明管·法成本人的藏文撰著在当时也颇不能或不必免“俗”。
 
  若就文化意义而言,藏译《善恶因果经》的形成及其影响,不仅堪为藏文大藏经成立史上闪烁的沧海一珠,而且足称汉藏佛学交流长河中宝贵的源头一滴。

发布时间: 2015/11/0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