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礼仪空间与唐宋时期的宾礼演化:以蕃使朝见的讨论为主

礼仪空间与唐宋时期的宾礼演化:以蕃使朝见的讨论为主

朱溢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周礼》中,礼仪制度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五类。西晋以降,国家礼制以《周礼》中的五礼为基本框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帝制时代结束。近年来,礼制史研究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相关论著层出不穷,堪称中国古代史研究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既有以礼典为中心的综合性研究,也有各种具体礼制的个案研究。如果将过去学界对各种具体礼制的个案研究成果以五礼来归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吉礼、凶礼和嘉礼,而宾礼和军礼的讨论较为欠缺。有鉴于此,我近来的研究主要围绕唐宋时期的宾礼制度展开。

  唐宋时期的宾礼主要以来朝的蕃国主、蕃使为对象,宾礼的内容构成基本稳定。但是,在这一表象之下,其制作原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唐代,宾礼是统一制定的,只是对来朝者是蕃王还是蕃使有所区分,并不针对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礼仪。到了宋代,朝廷按照使者来自哪个国家制定相应的来朝礼仪,其间有一定的落差。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发生,是因为周边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虽然不时面临四周强敌的挑战,但是仍然维持了一元化的天下秩序。唐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主要通过册封与朝贡来维持,即使是那些不接受册封的国家,使者来华依然要朝见皇帝、上贡土物,以此来维持不对等的关系。宋代的情况大不相同。澶渊之盟后,宋与契丹之间形成了对等外交的关系,一元化的天下秩序不复存在,宋和契丹共同主宰东亚的局面形成。除此之外,西夏的崛起、拉拢高丽的需要,都使得宋朝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根据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蕃使朝见礼仪,是宋朝应对这种周边局势在礼制上的反映。
  大蕃、小蕃待遇有差异的现象,在礼仪空间上也逐渐有了反映。本报告所说的礼仪空间概念取自妹尾达彦的定义,即,各个礼仪场所是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线和面,这些点、线、面共同构成了礼仪空间。在唐代,蕃客朝见皇帝的地点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唐后期而言,不分大蕃和小蕃,朝见皇帝的地点基本上是统一的,起初主要在延英殿,后来长期固定在麟德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晚唐的皇帝基本上是在内朝与朝廷重臣商讨国家大事,这导致前朝的行政功能大为萎缩。尽管五代曾经恢复过正衙朝见,但是到了北宋,因为北宋皇帝的活动空间高度集中在内朝,蕃夷朝见的地点又转向内朝,无一例外。澶渊之盟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巨变,宋朝开始根据不同的国家制定相应的宾礼。在礼仪空间上,辽、西夏、高丽等重要周边政权多在内朝前殿朝见宋朝皇帝,而其他蕃使多在内朝后殿举行朝见礼仪。以上这些从礼仪空间的角度说明,唐至北宋时期大蕃、小蕃的差异在宾礼制度上逐渐体现出来。

发布时间: 2015/11/0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