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法与戏曲之间:探讨当代江苏南部宣卷与滩簧的关系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 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俗文学研究者确定了宣卷(即宝卷的讲唱)与滩簧的几个剧种在历史上曾有密切的关系。清代末期宣卷对滩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宣卷和滩簧现在在江苏省南部各地仍存在并发展着,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这一现象当代很少有学者注意。
清代中期的滩簧是一种说唱文学,剧中角色由几个演员表演,每个演员又可以唱几个角色;但是后来发展成戏曲的形式:增加了动作、音乐的成分,演员开始化妆、穿戏装、上舞台唱戏等。因此滩簧变成在江南较为流行的地方戏。宣卷本来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讲唱文学,但是在清末逐渐被世俗化。宣卷对早期滩簧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主要是音乐和故事题材。
我主要探讨两个地方——苏州与常熟地区——当代宝卷讲唱与滩簧的关联。常熟地区宣卷一般被称为“讲经”,这种活动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而音乐伴奏所用到的器材却比较简陋,当地主要的讲唱形式是所谓的“木鱼宣卷”,宣卷的音乐伴奏只用打击乐。宝卷一般由一个讲经先生讲唱,“照本宣科”,还有一些信徒(老年妇女居多)的合唱队在一旁“和佛”,她们跟着讲经先生唱诵佛号。现在在苏州地区流行“丝弦宣卷”的形式,有多种丝弦乐器伴奏。宣卷班子一般由五到八人组成,除了主要讲唱者 “宣卷先生”和他(她)的助手“下手”以外,还有几名成员弹奏二胡、三弦、扬琴、琵琶等乐器,以给宣卷配乐。
苏州地区宣卷配乐的曲调比常熟的讲经更为丰富。但两地的宝卷内容也有区别:现在在常熟讲唱的宝卷主要唱述神灵有关的传说,而苏州地区宣卷的内容主要都是世俗故事,其中大多数来自地方戏和其他讲唱文学种类。
当代常熟与苏州宝卷讲唱之所以有所不同,是由于滩簧对后者产生影响而造成的。二十世纪20年代,有苏州的宣卷先生开始模仿苏州的滩簧——“苏滩”——表演,借用苏滩的丝弦伴奏方式、曲调、曲目来丰富自己宣卷的内容,这样就出现了“丝弦宣卷”(当时被称“文明宣卷”、“新法宣卷”)。当时“木鱼宣卷”逐渐地被淘汰;现在苏州周围地区较年长的宣卷先生仍然可以表演“木鱼宣卷”,但几乎已经没有这方面的演出。
田野调查证明,现在苏州地区很多艺人在宣卷的同时也表演滩簧,宣卷班子同时又是“堂名”戏班,这种现象有其悠久的历史。在常熟,宝卷讲唱与滩簧是各自独立的表演艺术。但是苏州与常熟两地的宝卷讲唱又在内容、伴乐、表演等方面都与滩簧有相同之处。这种研究证明,地方戏对宗教色彩文艺——宝卷讲唱——也产生了影响,能增强后者的表演性、娱乐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多元。宣卷与滩簧在同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完善,这也说明中国说唱艺术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