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西陲坞堡与胡姓家族——读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

许全胜

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近十余年来,吐鲁番地区陆续出土和征集了文书、墓志等珍贵历史文献五百余件,后结集为《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一书。这些文献以世俗公私文书为主,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中古时期历史、制度、民族、社会、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除了社会文书之外,还有中国传统典籍,如古本《诗经》、《论语》、《急就篇》、《千字文》等,另外出土了不少佛经残篇。汉文文献外,又有少量粟特文文书及藏文与婆罗谜文木简。本报告主要探讨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坞堡的问题,并就文献中反映出的胡姓家族及胡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深化对中古时期西域文化的认识。

2006年10月吐鲁番鄯善县洋海一号台地四号墓(即赵货墓)出土纸鞋所拆出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是现知中国最早的纸质户籍样本,对研究古代户籍制度具有重要价值,而其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高昌地区的两种坞堡也值得关注。其中一种以人名命名,如“孙奣坞”;对于另一种,《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及研究论文原释作“埽坞”,经考证实应作

嘉峪关墓葬画像砖

“巢坞”。巢坞与巢车一样,具有军事瞭望功能。在东汉魏晋时期许多考古资料中可见坞堡中建有用于瞭望的楼橹等高台建筑的形象,这些坞堡当即《建元籍》所谓的“巢坞”。《建元籍》的发现对考古资料中这类坞堡的定名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壁画中还可见到坞堡周围有田地、桑树,并有家奴耕地、扬场和妇人采桑的场景,有的坞堡中还有果园,这与《建元籍》中“巢坞下桑二亩”、“巢坞园二亩”的记载十分吻合,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部地区农桑经济的基本状况。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公布了一批当地西域胡人家族墓地所出的墓志,文书中也可见到许多胡人的名字。这些文献所见的胡人中,最引起学者关注的自然是粟特人。而高昌故城东北部巴达木地区白氏、康氏家族墓葬区以及交河故城沟西墓地康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不仅是对吐鲁番安乐城出土430年《金光明经》写本题记所示高昌城东有胡天祠的有力支持,也可看出六至七世纪高昌地区粟特移民的汉化程度有日益加深的趋势。除了粟特人,报告还分析了吐鲁番文献中出现的天竺人、鲜卑人、铁勒人的情况,并对若干胡姓及胡名进行了考证与构拟还原。


2011-03-31




发布时间: 2011/03/31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