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徐光启与南京教案

董少新
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徐光启(1562—1633)是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历法、农学、军事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教名保禄),自1603年入教以后,在人生的最后三十年始终坚持着对天主的信仰。以往学界的很多研究,常常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或仅突出徐光启在科学上的贡献(中国大陆学界尤其如此),或主要关注其信仰的虔诚(以一些教会史学家为主),按照各自的需要塑造徐光启的历史形象,从而导致同一个历史人物形象不够完整,且较难弄清楚徐光启的信仰及其与引进西学之关系。

无可否认,是天主信仰造就了徐光启。信仰天主教与引进西学,在徐光启身上是一体两面且互为因果的关系。徐光启想要引进的是西方信仰、科技、知识的整个体系,希望这个域外的信仰、知识体系能够弥补儒学的不足,以推动一场包括社会、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他也希望天主教戒律与伦理能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天主教神学体系之下的西方科技能够富国强兵。

在入教后的最初十余年间,徐光启一直为实现其引进西学以实施改革的理想而努力。徐光启是一个不愿意结党结派的人,他不愿意参与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证明自己的信仰的正确性,他不得不与理念相近的东林人士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奉教士大夫及传教士与东林党人的密切关系,导致引进天主教和西学的进程遭到明末党争的冲击。传教士和奉教士大夫成为以方从哲、沈漼等人为首的反对派打击东林党行动的牺牲品。徐光启等奉教士大夫所积极推动的引进西学计划,因沈漼发动的南京教案而中辍。杜鼎克先生认为沈漼掀起南京教案是为了反对西方科学,但这不是沈漼的根本目的。反对西方科学只不过是其针对东林党人的斗争的政治操作而已。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能检验信仰的虔诚程度和追求理想的执着程度。在信仰所赋予的动力支撑下,徐光启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于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重新获得重用,并得以继续推行他的计划。怎奈此时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治历、强兵等计划尚未完全实现,徐光启便于1633年去世。

徐光启后半生所推动的引进西学计划,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方面有《农政全书》这样的集大成之作;天文、历法方面,《崇祯历书》在他生前已基本修成;军事方面,由于引进西洋火炮和先进的战术,满人入侵已得到了遏制。但明朝毕竟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了,仅凭少部分开明之士的努力已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败的局面。

颇为讽刺的是,徐光启的改革果实几乎全部被满清所获得。吴桥兵变使满清军队获得了大量西洋火炮、先进的造炮技术和受过葡萄牙铳师训练过的炮兵部队,这成为其入主中原及后来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整个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满人进入北京建立清王朝后,继续任用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造炮、修历。汤若望则将《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贡献给清朝统治者。康熙皇帝更曾因传教士造炮、修历、中俄交涉等功绩而颁布容教令,使天主教一度获得了在以前从未获得过的在华传教自由。

这是徐光启的无奈,也是明王朝的悲哀。



2011-06-30




发布时间: 2011/06/30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