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阿含经》中的新元素:与巴利文本对应关系的新发现

《阿含经》中的新元素:与巴利文本对应关系的新发现

马场纪寿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文史研究院访问学者

 

在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时候,有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因为印度佛教的消逝,资料大量流失了。第二,初期佛典是通过诸部派传承而来。因此,研究初期佛教,不但要利用梵语、巴利文的资料,还要利用汉译以及藏译的资料,从中尽可能多地收集诸部派的佛典,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本报告利用了被视为最古老的佛典集成的“四阿含”(汉译以及部分的梵语写本:说一切有部、法藏部)以及“四部”Nikāya(巴利文:上座部)。一直以来的研究都将二者共有的成分追溯到初期佛教,认为它们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各部派进行附加、改造的结果。本报告将重新讨论这种前提,并且指出《阿含经》中新的成分。它们并不是与Nikāya相对应,而是与Nikāya集结完成之后的巴利文献(注释文献等)相对应的。

本报告指出,“空”、“名色”、“无明”、“二十二根”等佛教基本思想的定义,以及“四大教法”、“胜义空”、“不去不来”、“南无佛”等对大乘佛教给予极大影响的词汇。这些要素,在Nikāya结集完成以后,在诸多部派中传播的新概念被加入了经典文本。今后,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 2015/10/2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