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六幅轻绡画建溪:唐宋屏风画形制研究

 六幅轻绡画建溪:唐宋屏风画形制研究

张长虹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载邺城青莲寺僧大愚向荆浩求画诗一首: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磐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此诗在流传中出现不同版本的差异:清康熙年间编写的《全唐诗》收录大愚此诗,首句为“六幅故牢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录《五代名画补遗》,此诗首句为“大幅故牢健”;而当代人编的绘画史中,此句多做“云幅故牢健”。那么,“六幅”、“大幅”、“云幅”,究竟何者为是?答案以“六幅”为是。

  关于屏风画的学界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多讨论屏风画题材及发展。我们认为,早期屏风的形制与功能,直接影响到屏风书画形制(“六幅”)及题材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更进一步地探讨。

  屏风在中国古代出现甚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扆”或“依”的记载,“屏风”之名为后起。刘熙《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然除障风外,由于屏风常置于人之左右,因此它从一开始就自然具有礼教与鉴诫意义。《列女传》文本尤其是图画,在早期屏风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扬之水指出,《列女传》是屏风画的传统题材,《列女传》本来即为图画屏风而作。《列女传》的编纂,其实也包含着对前此屏风图画的遴选与整理。

  从中国早期绘画实践看,绘画载体以墙壁为早,是为壁画。早期壁画等官方绘画创作通常以鉴诫功能为主。因此中国早期画论,在谈及绘画的功用时,莫不强调其教化功能。但由于壁画不可移动、无法更换的特点,有时不免带来不便。于是本用来障风而更便于移动、更换的屏风,开始部分承担了早期壁画的功能。

  许多学者注意到,“六扇”是唐代折叠屏风、屏扇最常用的数目,或者说是标准形制。那么,屏风形制以六扇为主,有何涵义?早期中国的“六”字,有特别涵义。汉代贾谊的《六术》一文专门总结说:“故曰六则备矣。”“六幅”一词,在唐宋时期的古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涵义也有不同:1、指裙子的制作法;2、指六扇屏风或画障,唐宋诗中常见;3、作为绘画的代称,为其引申义。至此我们可以解读出僧大愚“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的诗意:知道先生你用笔恣肆放纵,所以我准备的六幅屏风画障非常结实牢靠。

 

  作为屏风基本形制的专门术语,“六幅”在隋唐时成形并通用,成为六扇屏风书画的一个特定指称。在五代两宋时期,“六幅”一词依然通行,并逐渐发展出引申义。对于“六幅”这一名词涵义发展的追索,有助于我们梳理屏风画在唐宋时期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它与卷轴画、屏条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15/11/0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