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从护法到镇墓:佛教护法神形象在唐代墓葬中的俗用

 从护法到镇墓:佛教护法神形象在唐代墓葬中的俗用

李星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大约从北魏后期开始,佛教护法神的形象就出现在贵族墓葬之中,到了唐代,墓葬中佛教护法神形象的表现材媒和种类均有所变化,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本文拟在前贤时彦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历年来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从佛教护法神形象在墓葬中的呈现方式及其身份来源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目的是要进一步观察佛教向中国本土丧葬文化的渗透和世俗化的状况。

  根据现有的材料,从北魏至唐代早期,一些贵族官员墓葬的墓室甬道口两侧、墓室门口两侧的壁面和石墓门门扇上出现具有明显佛教护法神特征的门卫图像。墓室门口两侧壁画及石门雕刻中出现佛教护法神图像,与镇墓武士俑向佛教护法神形象的转变并不同步,后一个转变要晚许多。墓室壁画中的护法神图像目前主要见于北朝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和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附近。而石墓门刻护法神图像目前除了见于北朝的平城和统万城之外,还见于唐代前期的长安京畿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武周以后的墓室壁画和石墓门有类似护法神的形象。但从唐高宗时期以后,天王样式的镇墓武士俑便成为镇墓神煞组合中的稳定样式。从北魏到武周时期,墓葬中借用佛教护法神形象从墓门壁画和石门线刻的形式向镇墓俑的形式转换,这表明丧葬观念出现了转变。在墓门两侧和石门门扇绘制或雕刻护法神形象,应是直接模仿佛教寺院和石窟门口绘制或雕刻护法神的做法,而镇墓神煞系统接纳和组合佛教护法神形象,则表明佛教文化因素进一步向本土丧葬习俗渗透。
 
  毋庸置疑,流行于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的镇墓武士俑的形象来自佛教造像中的护法神或天王形象。唐代初期,在敦煌石窟的经变画中出现了铠甲武士与神鸟组合的迦楼罗形象,其与武周以来在洛阳和关中地区墓葬中流行的戴鸟形冠饰的镇墓武士俑的装扮、面目十分相似,而且两者出现的时间也基本吻合。唐墓中的没有鸟形冠饰的佛教护法神式镇墓武士俑可以说是借用了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形象,而武周及其以后戴鸟形冠饰的镇墓武士俑应是借用佛教的迦楼罗形象。经变图中用头戴鸟形冠饰的武士表现迦楼罗的情况,可以与在经变图中并列出现的武士形象的龙神、摩睺罗伽、摩羯等头上分别饰有龙、蟒、鱼的做法一并考虑,均是出于表明身份的考虑,或是唐朝本土佛教经变图中一种特有做法。
 
  在唐高宗早期以后的墓葬出土的镇墓武士俑中还有一定数量戴狮头或虎头帽。关于这种戴狮头或虎头帽的镇墓武士俑,谢明良、邢义田已经阐明是希腊艺术中的戴狮皮帽的赫拉克利斯形象在犍陀罗地区转变为佛陀的护法神后,再通过佛教东传中土,尔后又对墓葬镇墓武士俑产生影响所致,其中戴狮头帽或虎头帽的乾闼婆护法神出现频率较高。
 
  唐墓中的镇墓武士俑从高宗时期迅速向佛教护法神的形象转变,镇墓武士俑的造型不仅借用了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形象,也借用了乾闼婆和迦楼罗的形象,再加上镇墓武士俑脚下的小夜叉以及独立出现的夜叉像,佛教中的多种护法神对唐代镇墓武士俑产生了影响。

发布时间: 2015/11/0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