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磊
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882年,朝鲜官员金允植受命出任“领选使”,率领一支包括三十八名朝鲜学徒和工匠在内的大规模使团来到中国天津,在天津机器制造局展开为期一年的军工制造技术学习活动。在津期间,他作为朝鲜的联络官员,与李鸿章等清朝大员就朝美缔约及朝鲜开港问题多次进行密谈。同时,因为身在天津的缘故,他深度参与到清朝对当时发生的朝鲜“壬午军变”的处理中。其所著《领选日记》、《阴晴史》、《天津谈草》等文献为这段历史留下了详尽记载。本报告在重新回顾和检讨这段历史的同时,还侧重以“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关注和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晚清政府对东亚局势的判断及应对,二是朝鲜使者眼中的清朝机器制造业发展实态。
谈到天津领选,以往研究关注的都是有关外交层面的内容,即认为金允植在天津与李鸿章等人的外交对谈,对当时《朝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缔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近代朝鲜的开港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研究关注点的偏重,产生了另外一个缺憾,那就是忽视了天津领选作为一次有计划的选派留学活动在朝鲜近代史上的价值。就此,本报告从原始材料出发,重新回顾了这段历史,检讨了以往的研究取向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并认为将留学和外交作为天津领选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来探讨,才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在当下更应该着重加强对于前者的研究。
从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出发,关注天津领选这一事件同样具有意义。天津领选作为近代史上中朝两国间的一次密切交往,其中必然涉及大量与中国有关的话题。然而关于这一过程,在中国自身留存的史料中,除了一些零星散见的线索,几乎找不到完整详细的记载。因此,经由邻国使臣金允植留下的记录来展开研究,就成了一个“从周边看中国”的绝好个案。就此,报告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金允植与清朝洋务派官员的交往笔谈中,出于共同关心的原因,不少清朝官员都和金允植交换了自己对当时国际局势特别是东亚局势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清政府对整个东亚局势的判断和应对。第二,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后,机器制造业在军工制造活动的带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尽管洋务运动从政治的层面来讲,最终是以所谓的失败告终,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期间建立起来的机器制造业的基础还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金允植的眼睛,我们可以重新看到那一段过去的辉煌。
总的来说,在晚清帝国斜阳下西之时,天津领选的发生,使得它和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通过对这一次亲密接触的考察,我们一方面看到,朝鲜不管是出于主动抑或被动,总算是获得一些促使自身加速走向开放,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动力。而另一方面,老朽的清帝国尽管注入了几剂强心针,产生了一些回光返照的迹象,最后还是难以摆脱走向衰亡的命运。知识和技术的及时更新相对容易,观念和制度根本改变却最为艰难,而在后者的拖累下,前者也难以真正完成扭转一个垂老帝国命运的使命。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