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诗歌中的文本风景——以枫为个案

王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



诗歌通过语言构建出的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其间的文本风景(textual landscape)简单说就是通过文本传承而得来的。任何传承都是一种顽固的重复和积淀。传承同时也一个诠释的过程,其间会充满误解,甚至错误。在本文中,我以枫这个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个观点。

“枫”在《全唐诗》中所见即有300余处。根据现代人理解,枫的美感源自其红叶,尤其在秋季,初霜乍来、气温陡降之际,醉酒般的枫叶如仲春红花给人带来喜悦之情。可是,和我们这种直觉正好相反,在中古直至唐代,诗人因循着一个不太为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常常将枫展现在一个阴郁的背景之下,青枫林而不是红叶扮演了此类诗歌的主角,其诗意情绪也往往是阴郁并带有一丝哀伤和神秘感,其对人的感官照应不来自视觉而来自听觉。

造成这种现代理解偏差的根本原因是对枫这一名物的误解。“枫”可以指两类木种:槭树(acer/maple)或枫香(liquidambar/sweet gum)。槭树就是我们惯常叫的“枫”树,而后者枫香有时候也被叫做“枫”树。这两种树木属于完全不同的木种,可由于叶形相似,常常被混淆。槭树决定性的特征是“成对的有翼果实,称为‘翼果’或‘翅果’”,还有“枝上对生的叶片”。而枫香却有“互生、尖端(三至七个裂片)的掌状叶片”,与槭树完全不同种,能够产生香脂,其果实多刺,呈棕褐色,球状。

中国古诗中的“枫”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枫香(sweet gum)而不是槭树(maple)。枫的诗歌意象最早可上溯到《楚辞招魂》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句,枫在此诗中的出现与枫木在南方宗教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息息相关,比如招魂仪式。枫香树善摇且招风而发出的飒飒声响以及其树胶可成人形等特质与其能为巫师所用一事实不无关联。南朝诗人十余次写到“枫”,除谢灵运外,其余基本传承楚辞之意象内涵,换言之,枫的诗歌意象与忧思忧愁的忠君之士屈原及其坎坷命运紧密相连。唐代诗人包括李、杜也皆因袭此传统,并纳入更多有关生死离别的悲剧意象如月、乌啼、猿鸣等等,偕同枫一起营造一个忧郁母题,绵延不断地演奏者哀苦乐章。

《枫桥夜泊》一诗或许是最有名的跟枫有关的千古绝唱,但其中心意象“枫”极可能是“村”的窜文。从俞樾发端起,多有学者讨论。本人认为“枫”被窜原因是其意象传统已深入人心,以致覆盖了作者本来的声音。即便此诗中“枫”字不是诗人的原文,但要说“千金一字”,则仍非它莫属。因为,其丰富的文本内涵是打开这首诗之文本风景的钥匙。如果说张继是画龙者,则读者则为点睛者。



2010-06-30






发布时间: 2010/06/30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