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菲
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带来了大量宋金时期的墓葬资料,尤其是中原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仿木结构的砖雕壁画墓,其题材丰富的墓葬装饰与精美的壁画及砖雕工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集中分析了豫中、豫西北及晋南地区发现的几组宋末金初时期的砖雕壁画墓。在这些墓葬中,墓主夫妇的画像通常处于整个图像装饰系统的中心。壁面上的其他图像题材包括备食、乐舞以及杂剧等场景,围绕其画像展开,充分虑及墓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墓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墓葬空间中强调墓主夫妇画像的中心地位,试图创造一个宴享乐舞的立体环境。
备食、宴乐等场景为墓主夫妇提供了完备的日常服务,构成了死者永恒的幸福居所。但如果究其深意,这些题材的选定可能还出于其他目的。研究者很难单独就墓葬材料本身来判断建墓者或赞助人选择这些装饰题材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将研究的材料扩展到宋元时期山西地区的民间寺庙,试图通过比较墓葬与民间寺庙的空间与壁画来推进这一研究。
饶有趣味的是,部分民间寺庙存留的壁画中也发现了备食、乐舞、杂剧等场景。这些题材在寺庙主殿中的位置与其在墓葬中所处的位置较为相似,也构成了一个围绕主神塑像展开的立体空间。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的杂剧表演壁画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例子。在该寺中,用于杂剧演出的戏台同样保存下来。通过分析寺庙碑刻中有关戏台的材料可知,杂剧戏曲在当时具有娱神事神的重要功能,而明应王殿中杂剧表演的场景很可能正表现了敬神献乐的仪式。如果将这一假设推广到殿中的其他壁画题材,备食、乐舞等场景也似乎与当时的迎神赛社仪式有关,寺庙壁画的许多内容都可能反映并再现了民间的祀神活动。事实上,山西地区的一些稍晚期的民间寺庙也在其壁画中明确表现出为神灵尚食、献乐及神灵出行的画面。
备食、乐舞、杂剧等内容不仅是迎神赛社活动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也出现在民间的丧葬仪式与习俗中。墓葬中的图像题材很可能与当时的葬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音乐设祭常与丧葬相联系,宋时民间竞相用俳优伎戏为亡者设祭;备食、供饮也是祭奠与丧仪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丧葬仪式内容,很可能影响到墓葬建筑空间与图像的设置,在墓葬中也出现了以不同形式、媒介表现的备食、乐舞场景。
这种空间与图像题材的设定,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希望在死后永享人世之乐,另一方面也与生者对死者的祭奠相关。在这种理解下,墓葬似乎可以视作一个与丧葬礼俗相关的永久性空间。墓主在该空间内享受各种宴饮与娱乐,而其后代又通过设置这些图像题材对墓主夫妇进行供奉和祭祀。
201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