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与世俗皇权关系密切,皇帝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佛教的影响也渗入本土传统悠久的帝王丧礼之中。据文献显示,在士庶丧礼和皇帝丧礼之中均出现七七斋和地藏十王斋等佛道斋会和行香仪式。颜真卿《大唐元陵仪注》言及佛道为皇帝念经超度亡灵,可知在以儒家礼仪为主的国丧中混入了佛教追荐仪式。此外,保存至今的唐代帝陵仪卫石雕中有源自佛教艺术的石雕作品。唐陵仪卫石雕由陵园四门的石狮和神道两侧的石柱、神兽、鸵鸟、御马及驭者、持剑或执笏石人、石碑、蕃酋像等组成,其中石狮和石柱均与佛教有关,它们将原有的佛教蕴涵融入帝陵,在帝陵礼仪空间中呈现出佛法与皇权的结合。
本报告以唐陵神道石柱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由此种覆莲柱础、八棱柱身和宝珠顶构成的石柱与佛教的具体关系,其形制来源,以及佛教艺术中的宝珠柱设置在帝陵中究竟产生何种意义等问题。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唐陵石柱本身的内涵,以及传统陵墓礼仪空间的文化蕴涵在唐代的演变。希望借此说明,唐陵石柱既是外来佛教对中国墓葬文化渗透的标志,也是中国墓葬艺术融汇域外文化因素的表现。
通过对唐陵神道石柱的探讨,可知佛教元素不仅进入世俗丧葬礼仪,而且也进入帝王陵园建筑和石雕艺术之中。佛教艺术元素是在不妨碍儒家丧葬基本礼仪制度的前提下,渗入中国墓葬文化的。从唐陵石柱这一具体事项中可以看到,原本以传统儒家礼仪思想为根基、以道教神仙思想关怀墓主人灵魂为中心的墓葬艺术,是如何渐渐适应和容纳佛教文化因素的。以表达儒家礼仪思想为主题的帝陵仪卫石雕群,通过列置有序的石像、石碑以及陵园建筑,展示帝王君临天下、四海来归的威仪,呈现在群臣和民众面前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等级森严的政治秩序。此外,由于帝陵仪卫石雕群纳入了象征佛国净土的摩尼宝珠柱和护持佛法的石狮,又比拟出一个佛国净土世界,这既是对死后虚幻世界的一种解释,也是使皇帝神圣化的有效方式,而这些是程式化的儒家礼仪无法做到的。
在帝陵礼仪中,佛教因素恰好是一种补充,并且与道教升仙思想合流,在儒家礼仪之外,构成了宗教祈祷和荐福仪式的一部分。帝陵礼仪设施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当时士庶广泛持有的二元思想在帝王丧礼中的反映。这种二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并存与相互激荡: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用;儒家思想规范人伦秩序,经世致用;佛道思想描述死后世界和解释宇宙终极问题,慰藉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透过唐陵石柱,我们不仅看到当时佛教对皇权的辅翼功能,了解帝王在佛教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被神圣化,也窥探到广大士民思想世界的一般构成状况。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