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唐墓壁画研究综述

李星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发掘或清理并且公布的唐代壁画墓多达120余座,其中约80%集中在陕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均为皇室贵戚和王公高官的墓葬。另外几个唐代壁画墓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新疆阿斯塔那、湖北郧县和浙江临安。这些壁画墓大多有墓志纪年,年代覆盖唐代各个时期。不断出土的唐代壁画墓已经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重要的史源。唐墓壁画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的某些文化景观,具有“证史”、“补史”和“写史”的作用。历年来学者们对唐墓壁画的性质、设计观念、内容布局的分期、题材的分类、绘画风格和技法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对某些图像从历史文化方面进行了考释。本人在前贤时彦研究成果之上尝试着对唐墓壁画进行综合性研究,撰写了《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从考古学、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考古学的角度建立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唐代壁画墓的时空序列和资料系统,对唐代壁画墓的形制和壁画配置进行分期和分区,归纳出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壁画墓主流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关中唐代壁画墓结构与壁画配置的演变可分三阶段:一,唐高祖至唐睿宗(618~712年);二,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三,唐肃宗至唐末(756~907年)。从唐高祖至唐睿宗近一个世纪,关中壁画墓继承了北齐和北周壁画墓的因素,发展成一种等级森严、规范性较强的墓结构与壁画配置的模式,即所谓“初唐京畿模式”。唐玄宗时期关中壁画墓一方面延续“初唐京畿模式”,另一方面呈简化趋势,出现某些新的现象,但仍然保持明确的等级秩序。唐肃宗至唐末一个半世纪,关中壁画墓结构进一步简化,等级区别模糊。初唐时期壁画墓中的出行仪仗图像占重要地位,到中晚唐,表示贵族身份的出行仪仗图像锐减,而家居侍奉图像得到重视。关中唐代皇室贵族墓葬形式和壁画内容的演变与皇权的兴衰、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的变化直接相关,反映出贵族文化向平民市井文化的转变。

唐代壁画墓中的各种图像被企望在冥间对墓主人发挥特定的功能,其配置服从于丧葬观念支配下的总体设计,根据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以相对地将图像归纳成不同的图像系统:一,府邸(或宫苑)内外场景图像系统;二,宇宙神瑞图像系统。府邸(或宫苑)内外场景图像系统与墓结构的配置是通过从墓道口至墓室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展开的,是对现实贵族府邸内外景观一种变通性的程式化模拟,凸显府邸建筑中轴线景观的礼仪象征性。在初盛唐壁画墓中的这种儒家礼仪思想和贵族气派表现得尤为显著。宇宙神瑞图像系统包括天象图、四神、十二生肖等表示空间时序的宇宙图像和仙人、飞天、云中车马、瑞鸟、祥云、莲花、忍冬等神瑞图像,蕴涵着古代宇宙观、数术思想、升仙意识等与道教思想有关的文化因素,反映出象天通神、厌胜驱邪和祈祥升仙等丧葬观念。这两个图像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出于不同的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关怀和安顿墓主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死后两种不同的企望——飞升仙境和在另一个世界中永享富贵荣华。这两个图像系统整合为一个体现当时融儒家礼仪、术数和巫术观念、道教神仙思想为一体的丧葬文化图像体系。

除了将唐代壁画墓视为一个综合的历史文化载体,探讨唐代社会风俗、典章制度、丧葬礼仪、思想信仰之外,还有必要将壁画从墓葬中“剥离”出来,置于唐代绘画艺术史的语境中进行探讨。可用有墓志纪年的墓室壁画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绘画作品断代尺标系统,有利于传世而无纪年的绘画作品的断代研究。为数众多的皇室贵族墓室壁画准确反映了唐代长安绘画主流风格的基本面貌,对重建唐代绘画史具有重大意义。唐墓壁画题材内容丰富,包括人物、鞍马、牛车、骆驼、犬兽、禽鸟、花草、山石、树木、建筑等,涉及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鞍马画、畜兽画、界画等画科。随着唐墓壁画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加,势必改变以往唐代绘画艺术研究过分依赖文献的局面。




发布时间: 2009/03/31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