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读汉景云碑——兼谈汉代美术

许全胜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汉朐忍令广汉景云碑》于2004年3月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发现于重庆市云阳旧县坪汉晋朐忍县故址。碑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22厘米。隶书,13行,行30字,共367字。此碑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学、美术、书体演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碑铭解读方面,报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需要辨证之处。如碑文起首径写卒年之例,尚有云南昭通和帝永元八年(96)《孟孝琚碑》、四川郫县顺帝永建三年(128)《王孝渊碑》、山东济宁汉安二年(143)《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碑》等。
又如,铭文“先人伯沇(或释作“況”),匪志慷慨。術禹石纽,汶川之会”,有人据《国语·鲁语》“杼,能帅禹者也”,以为“伯沇”即夏王“伯杼”。更有学者据汉晋时期“禹生石纽”的传说,认为大禹是羌族人,生于今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北川境内一线天崖壁上的虫篆体“禹穴”二字可能是伯杼回蜀寻宗所题等。报告据灵帝中平二年(185)陕西合阳《曹全碑》、中平三年(186)山东东平《张迁碑》等汉碑文中追叙先人之例,指出《景云碑》之“伯沇”绝非夏代人,应是汉代人,而将大禹考实的种种论定皆是无根之妄谈。报告还特别强调“汶川”二字音读在社会上已习非成是,其实“汶”即“岷山”、“岷江”之“岷”,应读mín,不当读作wèn。
景云碑碑额中央司阍者半开天门之形,左右又分别刻仙人、朱雀,碑侧左右则有龙虎图像。这种图像组合可与四川芦山县石羊上村所出汉建安十七年(212)上计史王晖画像石棺作比较。石棺前端即仙人半开天门图,棺之左侧有浮雕青龙,右侧为白虎,后端有玄武像。景云碑虽无玄武像,但推测原应有龟形碑座,这样便正好合成四象。
景云碑与王晖石棺时代、地域均较近。这种人物启门图像除见于石棺外,还广泛见于东汉时期四川的石阙及山东某些汉墓画像石,后世各种考古资料中所谓“妇女启门”图像即来源于此。北魏洛阳石棺、唐代佛塔、五代宋辽金墓内建构、石木棺椁、宋元画像砖上都能见到这类图像。而景云碑则是目前所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景云碑》还是研究汉字书体演变的重要标本,可与东汉晚期方笔书法的代表作《鲜于璜碑》(延熹八年165)、《张迁碑》(中平三年186)等作横向比较。西南地区碑体书风变化较缓慢,《景云碑》的书风为著名的《爨宝子碑》体(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找到了源头,填补了书史发展史的重要缺环,弥足珍贵。



发布时间: 2009/06/30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