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古典文学形象的经典解读——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形象为例

李慧玲

 

在中国经学史上,《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文献,据学者研究,汉宣帝甘露三年石渠礼议之时,就是小戴《礼记》公开发表之时,其实际的成书年代还早于此。由于《礼记》是囊括社会各项仪礼的百科全书,对当时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加上被统治阶层扶持认可,所以对当时主流意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一个时代的文学形象,尤其是那些有“感召力”的正面形象,都可以从当代的主流意识中找到刻画的依据。而初创于汉代、以后又被不断充实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章培恒等学者认为,此诗发端于东汉建安年间,但其主要部分则完成于魏晋及南朝,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其女主人公刘兰芝文学形象的塑造,正是《礼记》对当时社会女性要求的缩影。在作品中,刘兰芝可爱和可悲形象的塑造,都能从《礼记》中找到理论根据:她的可爱,完全符合《礼记》对女性社会要求的标准,即女性的“四德”标准;而她的可悲,无论是被休回家、遭遇逼婚以及投水自尽,也无不渗透着《礼记》的影子。可以说,刘兰芝的文学形象就是按照《礼记》的相关内容来塑造的。

《礼记》何以具有此种文学形象的解读能力?这首先和《礼记》的内容有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所涉及的矛盾,属于日常生活中“礼”的问题,而三礼之中,《周礼》主要是讲政府机构的设官分职,和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无关;《仪礼》虽然是讲十五种人生礼仪(如士冠礼、士昏礼等),但因为其僵化死板的风格而被世人抛弃;只有《礼记》,由于贴近实际生活,又包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为世人喜爱和接受。其次,又因为它维护尊卑上下的社会秩序,也备受朝廷的青睐和扶持。三国魏时,《礼记》入经,此后由于应试的需要,更促进了各阶层对它的学习。由于以上原因,《礼记》在社会各阶层都备受瞩目,也被统治阶级作为主流意识传扬发展,在日常生活甚至文学创作中,它无形中就成为人们心中的规范。具体到刘兰芝的文学形象就是如此。今人评价刘氏的命运,大多归咎于当时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这一观点虽然指出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忽略了《礼记》这部经典,所论都难免有失漏之憾。如果我们走出以今释古的思维,刘兰芝的遭遇都可以从《礼记》中找到理论上的依据。本文拟就《礼记》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方面,对经典中刘兰芝这一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发布时间: 2009/09/15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