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普基
聚落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文化传统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聚落的地域性一般表现在聚落分布、规模、形状等方面。 就影响聚落的经济条件而言,交通环境无疑首应注意。关于这一点,历史时期驿路沿线的聚落情形更具有典型性。驿路具有政治、军事、地区交往、通商和民族往来的功能,这些功能直接影响路边的聚落。因此,驿路边聚落的发展轨迹与景观形态呈现出其独特性。
清时期的驿路,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几个方向延伸。其中东北方向驿路,从北京经过冀东地区,然后经山海关,沿辽西走廊到辽东,乃至东北各地。笔者主要想探讨这一路线(即辽宁、冀东地区)的驿路聚落。
辽宁、冀东地区因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成好几个次一等的区域;而且各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聚落的区域性,这一问题十分值得探究。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河北地区聚落的研究成果不少,而辽宁地区则很不足,该地区聚落的诸多特征以及发展演变情况均未能得到揭示,这主要是由于资料的缺乏。
《燕行录》的整理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燕行使臣们在《燕行录》中描述了相当多的驿路边聚落的特征与其发展过程;并且他们还注重记录各聚落之间的距离与方位。因此,可以说它是全面分析清时期该地区聚落情况的最佳资料。
研究结果表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的各区域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农业、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区域的聚落在分布、规模、形状上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辽东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农业不发达,聚落分布稀疏;该地区的聚落呈现出以小村为主的散居型分布格局,规模不大;而聚落形状多为星点型和串珠型,以前者较为典型。
辽河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较少地形限制,因而许多聚落发展成为集居型的聚落。聚落的规模较大,多拥有店铺,商业较为发达。在聚落形状方面,多呈现为“列村”形状,一般都是连亘的长条线状。更细化的归类,可以归入对马路的依赖程度大的“街村”类。
冀东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在聚落规模、形状方面,永平府与顺天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就聚落规模而言,顺天府因地处平原,较少受到地形的限制,再加上这一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较多,因而多出现规模较大的集居型聚落。相对来说,永平府受地形限制较多,聚落规模较小,而且其密集程度也不如顺天府高。而在聚落形状方面,顺天府聚落多为“街村”形状;而永平府则多为规模较小的“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