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南宋的国防体系:以制置使为视角

姚建根


      南宋时期,以战为常,与金、蒙元相比,宋的军事实力处于劣势,然而南宋王朝能够维持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原因是多方面的,南宋形成的应对战争的战时体制便是其中之一,而制置使制度是南宋政权为抵抗强敌而实行的战时体制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它是构成南宋整个国防体系的重要军事制度。本文旨在论述制置使制度与南宋国防体系之间的联系问题,展现南宋国防的全貌,说明该制度对维持南宋王朝生存的军事意义。在南宋以“防”为主旨的国防体系下,国土自西向东形成了四大制置使战区:四川、京湖(广南)、江淮、沿海。
      四川制置使战区由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四个安抚使路构成。它处于南宋战略防线的西陲,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垒”,可正是这座“孤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成为南宋屡次抵御强敌的桥头堡。
      京湖制置使战区当包括京西南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其“首蜀尾吴”的战略位置足以使之成为南宋的“国之屏蔽”。京湖制置使战区作为长江防御的重心,战略要点多且分散,加强各个点之间的联系不致孤立是事关该战区成败的关键。襄阳府、江陵府、鄂州三城互为犄角,唇齿相依,如何在它们之间维持有效的军事平衡和机动,直接决定宋军在该战区的胜负成败,而南宋军事的总崩溃就开始于京湖战区——襄、樊的失守。广南制置使的设立相当晚,且仅存三年,其统辖范围应为广南西路、广南东路。虽然广南之设制置使既迟晚又短促,但它的创立却表明南宋已将制置使制度推广至全国,以制置使为核心的国防体系覆盖全境。
      江淮战区主要涉及四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江淮地区制置使的设立情况比京湖更为复杂,有时两淮合而为一,有时分立而互兼,而有时又设江淮制置使,同时还置沿江制置使,这些情况或是相替、或是并存。造成江淮战区制置使设置频繁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江淮战区内有守卫南宋京畿的两道天然防线——淮河、长江,它们就像是两条大战壕,掩护着南宋的心脏地带,因而淮防与江防策略的改变时刻影响着战区制置使的置罢与分合。
      广义上的沿海制置使战区应当包括两浙西路、两浙东路、福建路及各自的沿海地区。它是南宋江防的终点和海防的起点,与四川、京湖、江淮三个制置使战区比较,沿海制置使战区在南宋时期还是相对平静的,直至宋末这道“最后防线”才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下自行瓦解。
      四大制置使战区构成了南宋国防体系的主体,各大战区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它们在国防上的战略地位不尽相同。及至理宗时期,制置使制度发展得最为完备,战区制置使几乎在全境设立,成为南宋国防体系的支柱,在抗击强敌的战争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发布时间: 2008/06/15

返回上一页